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刀郎 > “十个明确”系列谈丨“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正文

“十个明确”系列谈丨“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2025-04-05 18:09:55 来源:新益求新网 作者:高明瀚 点击:653次

很多人非常不理解蒋新松勾画的未来:现在中国多的是人,有必要搞机器人吗? 蒋新松苦口婆心地解释—— 现在,发达国家都在这个领域花大本钱,开展竞争,并对我们进行封锁。

然而,我国现有的丙烷脱氢工艺主要依赖国外高价的工艺包,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丙烷脱氢催化剂成为国内化工业的短板弱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提升丙烷脱氢催化剂的稳定性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因高温下金属元素的迁移导致性能不稳定,难以在近工业条件下实现500小时以上的连续稳定运行。

“十个明确”系列谈丨“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催化剂中仅需万分之五的金属铑即可呈现出色的催化性能。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等待解决。王野团队开发的新型In/Rh@S-1催化剂恰能解决这类问题,其绿色且简化工艺过程,既可有效规避积碳生成,更无需额外添加氢气以抑制积碳,也无需通过空气烧焦频繁再生。3月1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野、傅钢团队联合上海光源研究员姜政(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铟元素在反应条件下的动态迁移特性和铑单原子的高效C—H键活化能力,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烃直接脱氢制取对应烯烃。虽然贵金属铑价格较高,但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催化剂仅使用万分之五质量分数的铑,就可维持高于现有铂基催化剂的烷烃脱氢性能。

铟为有你 相伴到铑 ——科学家制备具有超高稳定性的烷烃脱氢催化剂 在合成纤维、橡胶、塑料等诸多材料产品中,低碳烯烃是基础原料,全球年需求量超过3亿吨。在600oC的条件且高丙烷转化率超过60%的情况下,In/Rh@S-1催化剂可连续稳定运行1200小时以上。卫星创新院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的17名队员,在连续颠簸数十小时后终于从大巴车上下来,每个人的腿都肿得不行。

一级点火、二级点火、三级点火,卫星释放,帆板展开7个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卫星任务正式开启。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把相机通过支架挂在了卫星的侧面,发现能够很好地解决散热面的问题,同时把宝贵的顶部空间释放出来。为了同载荷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团队提前制定了相关规范、验证要求并作了格式约定,下发给各单位,同时开展了多次线上辅导,帮助解决相关工程问题。这是一个由卫星创新院自筹经费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经费紧张、人员有限。

刘瑞和李天童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组合,两人同属于结构分系统,分别担任主任设计师和主管设计师。而由张晓峰带队的17名队员,乘坐大巴车前往,吃住都在车上。

“十个明确”系列谈丨“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团队采用双责任制,每个分系统由一位有经验的师父担任主任设计师,负责技术和质量的把关,再由年轻的徒弟主导方案设计和项目推进。张晓峰告诉《中国科学报》。与这些亮眼成果相比,最令张晓峰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次装星时,把一条电缆装短了。合作团队进不了现场,基于装配说明书和远程指导,李天童完成了帆板的安装。

期待开创科学研究新范式 全球首张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我国首幅太阳过渡区图像国际迄今最亮伽马暴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后,好消息不断,目前已有44项空间新技术完成在轨验证,部分技术产品已实现推广应用卫星发射一周年时,张永合与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杨毅强共同发布了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卫星为这些新发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2022年7月27日,卫星被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顺利送入太空。

如今距离发射已过去一年多,这颗外形酷似蜻蜓的卫星在持续产出科学数据。由于火箭发射推迟到7月底,团队在酒泉停留了3个月。

“十个明确”系列谈丨“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回忆卫星研制的点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齐心攻关的昂扬状态。科学航班计划的第二颗星CATCH科学微小卫星将于今年6月发射,不足50公斤的卫星搭载了4个载荷,即将开展新一轮太空试验。

与这些亮眼成果相比,最令张晓峰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次装星时,把一条电缆装短了。最终,历时74小时、经过17次检查、跨越3000公里,卫星终于从上海被顺利运送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此同时,载荷的数量也在反复变动,有新的载荷想要加入,也有已入选的载荷因为进度跟不上而不得不中途退出。设置完善的故障隔离,确保个别载荷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体。期待开创科学研究新范式 全球首张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我国首幅太阳过渡区图像国际迄今最亮伽马暴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后,好消息不断,目前已有44项空间新技术完成在轨验证,部分技术产品已实现推广应用。为保障卫星运到发射场后有人接应,团队决定采取人星分离、三线保障的措施,将人员分为接卫星送卫星运卫星三批,通过公路运输前往酒泉。

我们在继续优化卫星平台设计的同时,也在了解科学家们的需求。为此,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卫星进行了设计:提供丰富的接口,以满足不同载荷的需求。

张晓峰告诉《中国科学报》。我还担心会有队员不愿意去,结果点到的人都立马答应了。

作者:江庆龄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28 8:54:0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他们众筹一颗卫星 卫星创新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但大家没休息,马上开始在酒泉的工作,为创新X系列科学试验卫星的首发星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做准备。

设计过程中,有一台全铝自由曲面相机,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我们遴选的新载荷、新技术产品,大部分都是在航天领域就差临门一脚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该计划将面向全球征集有在轨验证需求的新载荷、新产品,利用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每年搭载4颗50公斤级科学微纳星、2颗100公斤级科学微小卫星、1颗600公斤级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合作团队进不了现场,基于装配说明书和远程指导,李天童完成了帆板的安装。

刘瑞将这项工作形容为命题作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所有载荷都摆放在1立方米的空间里。4月底,卫星具备出厂条件,但将卫星顺利运往酒泉是个问题。

为了节省时间以及降低成本,张永合一开始就定下了一步正样的计划,即从设计、生产测试、试验,到最后飞上太空的,都是同一颗卫星。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团队采用双责任制,每个分系统由一位有经验的师父担任主任设计师,负责技术和质量的把关,再由年轻的徒弟主导方案设计和项目推进。

在这些创新方法的加持下,卫星按时交付。新卫星和新团队 2021年初,中国科学院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工程立项,基于共担风险、科学优先的原则,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获得了一个被搭载上天的机会。

我们创造了很多方法,按照航天的方式制定计划流程,每一步都很清楚。由卫星创新院研究员张晓峰担任总师的卫星研制团队随之组建,团队骨干力量多是85后90后,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到20人,其中有一半成员是第一次独立承担项目。这是一个由卫星创新院自筹经费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经费紧张、人员有限。团队中的每个人也都是这么想的,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也在期待这颗新星开创的模式成为一种科学研究新范式。

然而,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原计划于2021年底发射,这意味着从项目立项到发射,团队只有不到1年时间,最后也仅放宽了半年。今年初,得知被评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后,团队成员表示,这个荣誉不仅属于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更属于参与这个项目的所有单位。

发射场的人来来走走,最后只剩下7个,分别负责4个不同的阵地,毕幸子更是单独负责一个阵地的观测。刘瑞和李天童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组合,两人同属于结构分系统,分别担任主任设计师和主管设计师。

被封控在家的热控主任设计师刘鎏随时在线,保障包括这颗卫星在内的多个任务的远程测试项目结束时,团队里的90后们,都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多面手。在发射场,团队创下了停留时间最长、留下人数最少的纪录。

作者:丘丘合唱团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